2006年创,2013年关,2016年重启为内部资料库,谢绝不明身份者访问。

从《流浪地球》窥视当今社会现实真相

在“豆瓣”网上“红楼主”有一句对《流浪地球》影片的评论:对标《2012》,无论是题材立意,还是剧情设计,都非常差劲,总的来说,如果不是雷声太大,可能失望也没那大,分就不会给这么低了。

但这只是肤表层面的评语。

事实上,通过观察我们会发现,网络上各类表现为“民族主义”的网站上,对该影片的评价几乎都往“吹捧”的方向进行发挥,和引导舆论。

另一方面,实质上,我们几乎无法从该影片看到任何可能的阶级色彩,和阶级冲突的现象。这很奇葩,这对于那些平日里歌颂毛主席,强调自身“左”色彩的舆论引导者而言,对《流浪地球》的吹捧,真是奇葩。

是的,这里有个关键而且刺骨的参照物,就是《2012》。

我们知道,拍出《2012》的电影人和原作者,都是从小没有得到机会接受马列毛思想教育(阶级教育)熏陶的西方人,可是,这些人后天得到的教育,启发了他们对阶级矛盾和冲突的发现和发挥。于是,在大灾难的极端背景下,终于刺激产生了类似《2012》这样,袒露阶级现实的作品。

而对比一下,从小得到马列毛思想(阶级)教育熏陶的中国人,是如何表现的?

客观的说,可能除了“特效”,我们几乎无法从《流浪地球》这部影片中,看到任何足以让其挤入“经典科幻片”行业的元素。非常遗憾的是,《流浪地球》在影片艺术成就上的低标,恰恰衬映出了中国“左”舆论引导者们的思想上的反毛现象。

常识上讲,古话也讲,“患难见真情”,“大难临头各自飞”,中心意思都是指,经过考验之后出现的才是真相。而一部娱乐电影,就考验出了众生相。

最大的真相是,票房。

注意,该票房的主要贡献者不包括,富士康、比亚迪、华为、美的、格力、联想、步步高……等等工厂的普工们,也不包括环卫工、保洁员,甚至快递员们。当然,也不包括和《流浪地球》同期大热的另一个关键词——三和大神们。

结论,《流浪地球》没有阶级性,但点赞《流浪地球》却是个阶级现象。

 
评论
© 工人论坛 | Powered by LOFTER